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网络整理 2019-06-28 国内新闻

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

作者/刘 浩

徽县南面的嘉陵、虞关一带,奇峰罗列,碧江如带,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这里不仅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入蜀走过的青泥古道,还有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宋军击败十万金兵的仙人关古战场。而在嘉陵江两岸,则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这些村庄或因风物而名闻遐迩,如长有众多古银杏树的田河村;或因形胜而令人浮想联翩,如隐藏在半山腰的铁山村,但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稻坪村。

稻坪村是一个因古民居众多而备受关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走进稻坪村,仿佛穿越到了清代,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古朴、传统,你的目光会不由自主的停留在各种东西上,脚步会不知不觉地变慢,心会变得宁静起来,同时会冒出一连串的困惑,产生或多或少的惊喜。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稻坪村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要数尹家老宅。尹家老宅几乎全是清代建筑,土墙泥皮、青砖灰瓦、木门木窗,有些还雕梁画栋、镂花刻草。

据说尹氏家族鼎盛时,村中有二十几个院落、几百间房屋,现在虽然只保留了一部分,但仍能窥见其昔日的富贵气象。房屋几乎全部为马鞍架结构,高大结实,以四合院居多。这种结构有利于生活也便于防御。户与户之间有小巷连通,曲折迂回。从村中保留下来的一处石体壕沟上,就可以看出尹氏先人的智慧。壕沟从最高处人家院落旁一直通到沟底,既可以防洪排水,也可以在遇到袭击时躲在里面进行还击、转移。这也是尹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安然无恙、人丁兴旺的原因之一。如今,尹氏家族的辉煌早已不在,人们只能从那些栩栩如生的砖雕、木雕,从那些被擦拭得发亮的八仙桌、太师椅,以及被无数人使用过的犁耙、背夹和那些被使用得变了形的纺车、案板上寻找那些穿着长袍短褂、对襟棉袄或大裤裆,梳着或粗或细长辫子的先民们留下的痕迹,想象他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情景。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古民居中有一座木阁绣楼,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不知绣楼上住过多少红颜少女,她们是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常年呆在深宅大院里穿针引线、缝衣置服?不知她们是否有过憧憬和梦想,是否有过心上人?或许她们有过心上人,但也只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顶着红盖头、坐着花轿,无奈地走进一个陌生男子的家中,完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使命。

稻坪村的人们,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生火煨茶。冬天煨炒茶,其余季节煨清茶。炒茶用茶叶、面粉、清油、核桃仁等,煨出的茶既能解渴又能充饥,且汤浓味香,越喝越爱喝。如果再伴以烤得焦黄脆爽的馍馍,那真是可口无比。至于午饭和晚饭,花样更是数不胜数。煎饼、豆花面、浆水面、搅团、漏鱼儿、蒸面、凉面、油饼等,都是绿色食品。如果来了贵客,主人还会做“九碗三行子”。“九碗三行子”由九种菜构成,分盛在九只碗中,摆放时每行放三碗,四个角摆放肉菜,中间放丸子。别看“九碗三行子”只是一种普通的菜,但却暗含玄机。它之所以用“九”和“三”这两个数,是因为“九”在单数中最大,表示对客人尊敬。而“三”在《道德经》中则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代表着生生不息,也暗含着福、禄、寿三星相伴。由于“九碗三行子”营养丰富、荤素搭配、香气清新、柔酥脆软,因而深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地十分有名的招牌菜。据说当年吴玠、吴璘在仙人关抗金取得大捷后,就用“九碗三行子”犒劳将士。千百年来,“九碗三行子”一直是横亘于徽县境内的青泥古道沿途客店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尹氏家族先人的身世,可以说给稻坪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稻坪村的人大部分姓尹,自称是尹老爷的后代。据说尹家先人是一位武将,明代末年天下大乱,尹老爷带着家人一路奔波,看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于是停顿下来,隐姓埋名,深居简出,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来子孙越来越多,尹氏家族开始广置田产,教子孙习文练武,自强不息,直到清代中期,才开始渐露头角。他们修祠堂、办私塾,考取功名、经营店铺,出了不少名噪一时的人物。这从至今仍保存的尹家祠堂、尹氏家谱、匾额等东西上就能看出来。那高大宽敞、古朴典雅的祠堂,让人不由敬畏。而壁橱一般供奉先人牌位的祖宗龛,则神秘少见。在徽县一带,很少见到为先人修的祠堂,而尹氏家族不但与众不同,而且修的祠堂气势非凡,让人不由得怀疑他们的钱财来源。有人说是尹氏家族种庄稼积攒的,但在牛耕人种、靠天吃饭的时代,他们仅凭种地能攒多少钱呢?况且他们生活在高山上,并无多少土地。也有人说是靠炼金子发家的,但史书上并无当地冶炼金矿的记载,也没发现采金矿留下的洞子;况且私自开采金矿是犯法的,官府岂能不管?尹家先人留给后人的这个谜,引得无数人猜测。

但从一些蛛丝马迹上,还是能看出尹家先人的一些历史。老宅的匾额除了“敦仁厚礼”“山明水秀”等语句外,还有一些语句显得与众不同。有一座上房的门匾上刻着“翁归旧家”四个字,耐人寻味。显然这个匾包含着饱经沧桑、叶落归根的意思。不知主人是否有像贺知章一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经历。从匾上看不出他是少年还是壮年离家,也看不出他是致仕还是腰缠万贯后归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有不少积蓄,否则如何能盖起那么多房子呢?还有一个匾上刻着“三声永绪”四个字,同样很少见。“三声”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尹家人与军队有什么关系呢?同样是个谜。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据说尹家的先人中有不少能文能武者,且出过大官。老一辈人还见过保留下来的弓,非常结实,一般人拉不开。不知当年那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士得知他们视若珍宝的弓箭早已被时代淘汰,会作何感想。传说有一年稻坪村附近的一个村子唱戏,演员们见看戏的人不多,只是唱折子戏,迟迟不开大戏,观众不满,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给台上扔东西。一武生大怒,从戏台上一跃而下,准备去抓扔东西的人。但不等武生落地,突然冒出一个人,一下子用手撑住武生,然后一用力又将武生扔回舞台上。武生大吃一惊,再也不敢声张,赶快演大戏。后来一打听,才知那人是尹老爷。民国年间,尹氏家族中还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名叫尹志。他好打不平,因见徽县城里的盐商勾结官府在食盐中掺杂沙子,且盐价居高不下,于是发动南乡一带的农民组成几千人的队伍,进城将盐店中掺杂有沙子的食盐全部抛洒在大街上,然后扬长而去。知县和地方豪绅迫于舆论压力,出面进行调解。最后盐商答应不再在食盐中掺杂沙子并且降低盐价,事情才算平息。这件事被记载在徽县志中,广为流传,但不幸的是由于尹志得罪了不少人,后来被土匪杀害。

尹老爷的故事同当地石马、疆叉寺、灯盏崖、雷公石等众多景物的传说一起,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河池小曲和古老独特的民俗,不胫而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么独一无二的资源,以前却由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竟然很少有人知道。稻坪村的人们看见不少人涌向大城市,不由心动,也走出家门去打工挣钱。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在陇南市委组织部、徽县委组织部、徽县住建局等单位的帮扶下,稻坪村人才知道原来自己守着金饭碗,原来发家致富的机会就在身边。他们从专家的口里看到了希望,从扶贫干部真心实意的言行中产生了勇气,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在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他们办起了养蜂基地,同时整合各种资金,对稻坪村进行精心打造。大家齐心协力,决心闯出一条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彻底摘掉穷帽。

为了早日脱贫,各级扶贫干部和稻坪村人不分节假日和春夏秋冬,加班加点,大干苦干。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帮助贫困户提高经济收入上,投入到了改变村容村貌上。有时吃饭时间早过了,他们还在工地上;有时白天没有干完,晚上接着干。父母或孩子病了,他们让妻子照顾;亲人过生日或去外地旅游,他们让其他人陪伴。有的扶贫干部甚至几十天难回一次家,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稻坪村的中蜂养殖取得了较好效益,村民们分到了一叠叠钞票;尹家老宅的整体修复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令人欣喜。昔日陈旧、破败的村庄变得整齐干净,生机盎然。那古色古香的门楼,那缓缓转动的水车,那迎风飘扬的印有小吃名称的彩旗,那用当地石头砌成的渠岸护坡和村落院子,都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旅游景点,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不光这些,稻坪村人还对村子周围的景点进行了开发。桃源沟是距尹家老宅不远的一条风景优美的山谷,虽然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瀑布飞溅、流水潺潺,古树藤萝,密布两岸,但以前鲜为人知。稻坪人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凿石开道,因势造形,开辟了水上公园、花海、网红桥、cs野战基地、农家乐等,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利用价值,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现在,稻坪村每天都有游人。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村民们坐在自家屋子里,客人们也会找上门来。村民们用自家产的小麦、玉米、白菜、韭菜、核桃、桃子等做成饭菜或直接拿出来招待客人,也能赚到钱。脑筋灵活一些的,还弄来香包、手串等出售。人们以前那种忧虑、茫然的神情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满足的神情。

稻坪村的变化已成为传奇,吸引了和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稻坪村人还会创造出新的奇迹。


原创文学:《有一个叫稻坪的古村子》---作者/刘 浩


作者简介: 刘浩,男,甘肃徽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在《山东文学》《牡丹》等发表小说、散文等数百篇,出版过小说集《希望》。现在甘肃省徽县文化馆工作。

来源:徽县文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陇南视线(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703230972960820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徽县   清朝   文学   杜甫   我在宫里做厨师   建筑   吴玠   木雕   道德经   嘉陵江   明朝   吴璘   煎饼   贺知章   宁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