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咸丰皇帝愿望很荒谬,只要外国公使不驻京,外国人的税收可以全免

网络整理 2019-06-21 国内新闻

1858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订,清廷是在列强的胁迫、讹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条约中,公使驻京、内地游历、长江通商等问题是咸丰帝难以接受的。因而,他便想修改《天津条约》。

按照《中英天津条约》第二十六款的规定,中英双方应该继续就修订税则问题进行谈判。咸丰帝认为这是个机会,咸丰帝设想:待桂良等谈判代表接见英、美、法、俄四国谈判代表时,桂良应首先宣布大清对各国全免关税,以此宣示大清国皇帝的恩典。咸丰帝心想,这样的恩典一旦宣布,列强会感恩图报,桂良就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将“四事”取消。达到修改《天津条约》的目的。

咸丰皇帝愿望很荒谬,只要外国公使不驻京,外国人的税收可以全免

本文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写

咸丰皇帝的想法很荒谬,当时清朝的海关年收人达白银数百万两之巨,这在当时财政来源并不多的时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收入。况且,随着后来各口岸的陆续开放,这笔收入更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之多。咸丰帝竟然要以关税全免来实现取消“公使驻京”这样的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问题,来维护天朝所谓的颜面。咸丰帝的这个决定,当时负责谈判的代表们担心事情泄密。在给咸丰帝汇报谈判情况时,也以 “第一要攀”来隐喻此事。

当然,在礼仪至上的时代,咸丰帝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经济上受一些损失。在他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君子讲究的是“礼”,只有小人才注重“利”呢。基于这样的观念,所以咸丰帝对取消“公使驻京”格外上心,咸丰帝荒唐的想法,与列强妥协地签订《天津条约》的桂良感到十分不妥。但是,他知道自己是待罪之身,皇上召见时,没有指责,他已经感到诚惶诚恐了。所以他对咸丰帝的想法不敢公然的反驳,只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咸丰帝见桂良、花沙纳没有反对,便于7月15日,下了一道谕旨,派二人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妥议通商税则事宜”。当日,咸丰帝又给何桂清发了一道谕旨。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谕旨中说:“此次商定税则,系夷务一大转关,何桂清务须倍加懊密,不但严缉暗递消息之汉奸为要,即京员或有信函,尤不可稍为摇惑,议论多而实际少,惟静候内定办法,方能于大局有益也。” 谕旨中的“内定办法”指的是全免关税,“尤不可稍为摇惑”说明皇上对此事的态度,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了。与此同时,咸丰帝也给镶红旗汉军都统僧格林沁发了道谕旨,封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大沽,重建海防,以防不测。

咸丰皇帝愿望很荒谬,只要外国公使不驻京,外国人的税收可以全免

白河战役时的英法联军正在登陆时的情形

僧格林沁接过朝廷的谕旨后,很不主张咸丰帝作出这样的决定。他向咸丰帝奏请,希望朝廷放弃这样的想法,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力,整顿军队,与侵略者来一场大决战。即便是作为主和派的何桂清,也不认同咸丰帝的想法,它也给咸丰帝上了奏折,他给咸丰帝的奏折中说,“轻改条约,必起风澜;关税决不可免。”[1]当然,何桂清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还指望着从上海的关税中筹集镇压太平军的军费呢。

咸丰帝的态度,桂良、花沙纳虽然在陛见时,不敢反驳,但是,当二人磨磨蹭蹭前往上海路过常州时,联合何桂清在9月25日又上了一道折子,指出,免税只不过是让商人得利,若以此来罢《天津条约》,势不可行。尤其是先宣布免税,再谈修改条约,很可能税是免了,而条约则改不成。因此要求暂缓发布“全免关税”的恩旨。

三人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表示了反对关税全免,还不忘给自己的主子一点颜面。他们给咸丰帝卖了一个空心汤圆,说,取消“公使驻京”之事,臣等自当尽力去办。

咸丰帝收到这个奏折后,很是生气,他在三人的奏折写了很长的一段批示与:卿等谈话之时,朕就表明,为筹划一个一劳永逸之计,所以才提出关税全免,如果要与列强喋喋不休一一计较,又怎么会内定这样的方案。因此,他告诫桂良等人断不可更改原来商定的办法,现在又要另筹计划,搞得不好的话,是会影响大局的。咸丰帝认为三人有可能是听信了他人所言,因而,又在给何桂清的谕旨中说:“何桂清受朕厚恩,断不致别有他意,特恐属员虑及免税后,无可沾润,因而设词淆惑,亦事所必有。”在给何桂清的谕旨中,咸丰帝透露这样一种观点,那些反对免税的人可能是担心 “免税后无可沾润”,即无法再中饱私囊,没油水可捞了,因而反对。

咸丰皇帝愿望很荒谬,只要外国公使不驻京,外国人的税收可以全免

何桂清手札

三人的奏折,咸丰帝朱批后,谕旨在途中的时候,何桂清感到关税一事,关系重大。他很有些不甘心的又于9月27日单独给咸丰帝上了道奏折,这一次,他谈了全免关税的严重后果,语句还相当的不客气,并称他将“会同桂良等,将第一紧要事件,设法办理”[2]。

10月9日,三人到了上海,再次上奏,要求不提免税,指出,关税全免只不过使外商获得更多的利益罢了,以此迫使列强取消“公使驻京”等事,恐列强不会答应。咸丰帝看他们在关税问题上喋喋不休,就批示道,如果不提关税全免,就能使列强妥协,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咸丰帝要三人用脑袋担保。这等于是对三人说了狠话,可是三人并不知趣,又于12日第三次联名上奏,内容仍然是反对免税,并说即便是免税,列强也未必见得会感恩戴德。三人还向咸丰帝保证,设法让列强同意取消公使驻京问题。至于其他问题,慢慢想办法解决。咸丰帝看三人坚持己见,便松了口,改变了态度。10月21日,咸丰帝看到奏折后,在给三人的谕旨中,不再提免税之事。但又对三人说,如果桂良等人能将公使驻京等“四事”“全行消饵”,他才会不宣布免税之事,如果做不到这些, 桂良等人应该考虑给自己定什么罪。

由于当时的通讯工具传输慢,桂良、花沙纳、何桂清等人在12日联名上奏后,也许是担心皇上不能改变态度,在10月17日再一次联名上奏,这是第四次上奏了,这次话说得更有力度,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关税全免,带来的危害,并称“第一要事关系过大,无论如何为难,总须设法处置”。[3]这一份奏折于10月27日到达北京,咸丰帝看了之后终于改变了态度,放弃了他的“内定办法”获得一劳永逸之计的方案,仅在该折上朱批:“览,钦此。”

咸丰皇帝愿望很荒谬,只要外国公使不驻京,外国人的税收可以全免

1857年英军炮击广州

咸丰帝改变了态度,当然他也不忘给桂良一个甜头。他将桂良从东阁大学士提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希望通过这个特别的奖励,使他与敌人的谈判中能有超凡的表现。

桂良能改变局面吗?而列强的目的就是在华索取更多的利益,因而,这也使得谈判一开始就进展得很顺利。特别是英国公使额尔金仍然是处处掣肘,百般刁难。

在桂良、花沙纳等人抵达上海之时,要求与其谈判。但是,额尔金又开始了他的老把戏,不肯见面。因为《天津条约》的签订,广东百姓对侵略军的反抗时有发生,额尔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他说,在谈判之前,他应先弄明白一些情况。两广总督黄宗汉与三绅(指太常寺卿龙元僖、刑部侍郎罗惇洐、工科给事中苏廷魁)为什么要办团练?这个事情不能很好地答复,就无法开展谈判。额尔金不满地说,这些人办团练就办团练吧,可偏偏与英军作对。因而,他对黄宗汉等人是恨之入骨。

额尔金要讨个说法,桂良答复说,黄宗汉与三绅的活动,都在他们签订《天津条约》之前;黄宗汉与三绅都是文人,弄不起什么大浪,可以让皇上发布一个文告,就说中英两国已经宣布和平,要他们停止他们的活动。这样的答复,额尔金自然不能满意,他蛮横地说,英国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文件或宣言,除了黄宗汉革职和撤销三绅的兵权外,其他任何办法都不能接受。

鄂尔金咄咄逼人,咸丰帝得到奏报后,不得不将黄宗汉调离广东,对外宣称,黄宗汉已被撤职,而对于太常寺卿龙元僖、刑部侍郎罗惇洐、工科给事中苏廷魁则分别撤销了他们的兵权。如此,额尔金才心满意足地答应谈判。

咸丰皇帝愿望很荒谬,只要外国公使不驻京,外国人的税收可以全免

英国军舰北上前往天津

谈判之前,额尔金又发出照会表示,《天津条约》是一字也不能更改的。而桂良等人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希望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长江通商、赔款付清前占据广州等“四事”。可是,额尔金的态度,让桂良等人感到十分为难。为此,桂良只好向鄂尔金抛出了谈判底线,他们这次来上海只争公使驻京一事,并说明了公使驻京“对中国的害处,有许多方面,非我们言语所尽能表达,使中国政府在中国人民眼中,失去威信”[4]。

桂良的解释,额尔金也有自己的盘算。虽然说公使驻京是西方各国的一个惯例,但让一个外国公使驻在充满敌意的北京城里,并不见得是什么争脸面的事情。既然公使驻京,也不是外国人与中国外交关系的上策。于是,他给桂良卖了个顺水人情。但是,额尔金的每一个举动都是那么的刁钻。他在10月30日,给桂良写了封信,说如果条约能够得到严格的遵守,如果1859年英国谈判代表在北京换约能得到皇帝的接待,他将提请英国政府考虑这一要求。英国公使可以不常驻北京,但是可以定期或有事的时候能够随时前往北京。

但是,额尔金坚持一条,因为之前虽然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但咸丰皇帝还未正式批准承认。因此,额尔金要求《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必须在北京互换。但是,咸丰帝忌讳的就是公使驻京,忌讳的就是 在北京接见外国使节,而外国人又不肯磕头,感到丢失了颜面的咸丰皇帝因此拒绝了英国人的 要求,这使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以更加残暴的方式向北京挺进,被发生了火烧圆明园、咸丰帝病死热河的悲剧。

——————

参考文献:

[1]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第19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版。

[2]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第19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3]齐思和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册,第5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第8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本文作者:作家李书纬(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51513076115098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咸丰   天津条约   桂良   僧格林沁   清朝   经济   上海   常州   天津   白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