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贵溪花桥的由来

网络整理 2019-06-13 国内新闻

文坊镇境内的花桥村历史源远流长、据有关的史料记载、至少在南唐时就有人在就居住、像水球氏的始迁祖球就曾领兵驻扎在花桥的黄(音谅)塞(后误为黄金赛)、距今1000多年。那时、这里不叫花桥村、童璩村、因童姓、璩姓人氏在此居住面得名。花桥的得名、源于一次洪水。

贵溪花桥的由来

传说有一年、河里深大水、从上游漂来一块又大又长又厚的木板,有村民看见后、叫来很多人想办法将木板打捞起来、固定在岸边大树上。等大水退去,在河里打下本桩作桥架、用绳子把木板五花大绑固定在桥架上、造出了一座方便两岸人们来往的木板桥。“花”在古汉语里有梱绑的意思、“五花大绑“、贵溪方言保留古语中“捆”的用法。因为建这座桥的木板是用绳子捆起来的、方言中就是“花起来”的木板桥、人们都把过桥称作花桥。慢慢地、桥名变成了村名、童球村也就变成了“花桥村”、一直沿用至今。从須溪(罗塘河)逆流而上、花桥是个重要节点。福建边界上走青山叠缘、溪流、找个宽敵的地方都难了。再说、往上去河流太窄太浅,不通船运,只能依靠競闽古道。而花桥可借助罗塘河连接县域、下入信江通江达海。并且、这里地势开阔、平旷,适合形成集市街镇。

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来贵溪,他在日记中提到须溪(罗河)“自花桥而下即通舟船只”。《西江志》也提到:“须溪潮流而上百余里、至江許山花桥而止。“当时,由福建运出来的黄表纸、木炭、香菇、笋干之类,都在花桥装船外运。清同治版《贵溪县志》记载:“同治九年(1870)八月初九日戊刻、朱坑及双圳等处大雨倾注、沿河田地、桥梁尽行傾纪花桥市坏货船十余只,淹毙船夫、居民十余人、”从这次惨痛的洪灾背后、可以得知,花桥当时集市规模不小,是贵溪南部重要的货运集散地。因为花桥的繁华、热闹,这里也成为文人题咏的对象。清代当地诗人童王润有诗名《花桥村店》:

河口桃花一线通,村光明倚春风。

六桥分得清如许,此地花开别样红。

从诗中可知.当时村中河面上竟有六座桥,也许有石桥、木板桥,住户众多、来往人员多、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

贵溪花桥的由来

至今花桥保存的明清古街

现在,花桥村中仅有的石拱桥旧名叫水新桥,是坛石、土库到花桥吊桥等地的必经之路。据清同治版《贵溪县志》记载,江浒山水新桥“费广功巨,利济称最”、“桥修十有五丈,广二丈许。”乾隆七年(1742)动工花了六年时间オ完工,耗费白银3000两。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由当地的监生璩日高、范搏万、谢文节等人倡建募集,所有资金来自民间。除少量银两由平头百姓捐助出资外,建桥的大笔银两,由花桥当地的财主、商家合伙凑份子解决。

贵溪花桥的由来

直到现在,花桥还有不少历史建筑的遗存,像老街、万寿宫等。相传花桥的万寿宮是鲁班师傅造的,可羿在文化大革命中损毁殆尽。当地曾有一句话,叫作“戏班进了卷桥头,做戏要做龙风楼。”龙风楼就是万寿宫。

来源:贵溪微商城

本文作者:鹰潭优生活(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144020884960102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贵溪   历史   福建   乾隆   同治   建筑   清朝   信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