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古代广州人冬日能早早盖上棉被,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网络整理 2019-05-25 国内新闻

假如我们生活在南宋末年的一个中原城市,受隔壁富商王老五雇佣,帮他运货,在冬日一起南下广州,住进城外大通镇的一家中档旅店。这个旅店里最讨我们欢心的,不是门外错落有致的花园,不是优雅的字画与瓶花,甚至不是留下了不少名人墨宝的墙上“朋友圈”(注:宋代的旅店,为了招徕客人,大多会提供一块大大的墙壁,供客人在上面写诗做文,互相唱和,称之为“诗壁”),而是客房里那一床温暖的棉被。这条被子,看上去一色白,摸上去,又软又暖,夜里盖在身上睡觉,第二天一早醒来,还是暖洋洋的,这样的好东西,来上一打都不嫌多。

古代广州人冬日能早早盖上棉被,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诗》:“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中的几句。诗人倾情赞美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在今人眼里十分平常的棉被,身居高位的白老爷子,居然因为“一觉醒来,脚丫还是暖的”而惊喜不已,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古代官老爷的生活真心不容易,更别说平民了。

古代广州人冬日能早早盖上棉被,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诗圣杜甫更惨,他老人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衾”就是填充了杨絮、芦絮的麻布被,盖了多年,已经像铁一样冷了,可这一床被子置办不易,被孩子蹬破了,杜甫还很心疼呢。

白居易和杜甫一个因为醒来脚丫子还是暖的而欣喜不已,一个为“布衾多年冷似铁”而哀嚎,主要就是因为棉花的种植还没有普及,今天在我们眼里稀松平常的棉被,在当时是难得的奢侈品。虽说早在两千年多前,原生于印度次大陆的亚洲棉的种子就跟着外来商贾的脚步,顺着“海上丝路”,在岭南“安了家”;但由于棉纺技术的迟迟滞后,直到宋末元初,它们一直没多少机会“北上”。

官老爷要解决御寒问题都如此困难,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能往普通麻布里塞上芦絮、杨絮乃至零碎旧布头,来当被子盖。更穷的人,穿纸衣、戴纸帽子御寒的,在宋代文献里也不少见。

话说与中原老百姓比起来,古代的广州老百姓还是要幸福很多,虽然棉花纺织起来很辛苦,光用手工为棉花去籽,就得把人累死,接着,还得拿一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小竹弓把棉花弹松,才能做被絮,至于织布,用的也是小纺锤、小纺车,再勤劳的女子苦干一天,也织不了多少布。

不过,在难以驯服的外表下面,亚洲棉有着一颗温暖如春的心,所以,南粤百姓对它情有独钟,根据南宋年间的地方文献,种植数千株亚洲棉的农户并不少见,广州城内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棉纺业的工匠,经济殷实的旅店,一到冬天,也可以用素白温暖的棉被招徕客人。广州是最早用上棉被的城市之一,与迫不得已穿纸衣,盖纸被的中原穷苦人比起来,这个福利可以说是相当让人动心了。

古代广州人冬日能早早盖上棉被,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不过囿于技术的落后,这个行业想要“扩张”就困难重重。

棉纺技术瓶颈的解决,得益于宋末元初一个叫黄道婆的贫民女子,这个我们都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学过,她改良技术的诸多成就,我们也不必多说,一句话,经过她的努力,棉织品可以像丝织品一样批量生产了,而且“颜值”越来越高。随着棉织品的普及,白居易“一觉醒来,脚丫还是暖的”惊喜不再是惊喜,穷人也不必再受纸衣纸被之苦。

黄道婆的成就并非凭空而来,有前人大量的积累。遗憾的是,古代文献对于技术进步的过程总是略略几笔带过,这个被誉为“古代纺织第一人”的贫民女子,真实姓名都没留下来,“黄道婆”之称只是因为她逃难时曾在道观居住而已,至于一点点积累技术的大量前人(其中就有广州城里的一代代棉织工匠),更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正是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小人物,带来了真正的变革与进步;史籍中“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的记载,是对这些小人物的无声赞美。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王月华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月华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崔素华

本文作者:广州参考(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435616439566388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广州   广州日报   杜甫   棉花   黄道婆   南宋   白居易   历史   宋朝   纺织   亚洲   技术   不完美妈妈   经济   奢侈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