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郭嵩焘:为满清鞑子背锅的一流外交家

网络整理 2019-05-14 国内新闻

满清鞑子闭关锁国太久了,久的连自己是怎么样的货色都不知道了,后来发现盲目自大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晚清那个时候,虽然还没有飞机,但是有轮船,有火车,国外列强可以随便进来,想瓜分就瓜分,想欺负就欺负,那不行的,慈禧这个老妖婆虽然内斗很强,但对外的意识薄弱,曾经有一拍桌子要和八国宣战的豪气,但真的列强来了,就立马怂了,等火烧圆明园后,才知道一味呆在国内做井底之蛙还不如派人出国考察考察为什么国外这么牛叉,把他们这套搬到国内来施行一下试试看,就这样,国内一些人才,纷纷的派遣出国考察,观光。

但以前的出国和现在的出国不一样,以前的出国是苦差事,稍有不慎就容易挨骂,被弹劾,多烦,郭嵩焘就是被骂了好多年,后面才被李鸿章代替继续做背锅侠。

郭嵩焘:为满清鞑子背锅的一流外交家

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淮阴人,生于1818年。跟左宗棠一样,郭嵩焘的科举之路走得极为艰难。他虽然在19岁就考中举人,但之后连续4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铩羽而归。跟左宗棠不同,郭嵩焘不甘于当一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幕僚,坚持参加会试,一条路走到黑,终于在29岁时考中进士,当了一名“红翰林”。美好的前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可是,郭嵩焘运气真是不好。他刚刚步入仕途,就传来不幸的消息:父母相继过世。按照清朝礼仪制度,官员父母去世后,不管级别有多高,都必须辞官回到老家,为父母守制三年,这就是“丁忧”。一般情况下,朝廷也不可以强行要求处于丁忧期的官员复出为官。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三年,反正在官场上也是愣头青,进去了要是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翻不起身来,还不如先好好地守孝,等期满了再复出,说不定有点城府。

1851年,太平天国开始捣乱了。清廷慌了,先找自己满人镇压,没想到满人不给力,没办法只好下令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曾国藩最初不愿意,在郭嵩焘的数次劝告下才出山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湘军。曾国藩将郭嵩焘招到大营,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从这一点而言,郭嵩焘也算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在湘军混了几年大锅饭的日子,上面的看中了郭嵩焘,调离他来北京做事,朝廷里执掌大权的是户部尚书肃顺。肃顺性情刚严,却对汉人大臣信任有加。肃顺很欣赏郭嵩焘的才华。在肃顺的推荐下,郭嵩焘入值南书房,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信任。

不是每个人都是肃顺,大部分的满人,从心底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看不起汉人,僧格林沁就是其中之一,郭嵩焘被咸丰外派到天津,为僧格林沁帮办防务。僧格林沁对郭嵩焘很冷淡。两个人相处得很不愉快。

郭嵩焘:为满清鞑子背锅的一流外交家

郭嵩焘自己也有问题,但在这么多满人的四处堵截穷追猛打之下,没有想办法融合在一起,非要和他们刚,这点还不如刚猛的左宗棠起码还会点做人,八面玲珑,更不要说曾国藩李鸿章了。

在国内混的一塌糊涂,还不如换个环境,说不定适合郭嵩焘这样的人,还真有这个机会,做洋务,说白了就是和洋鬼子打交道,其实郭嵩焘早就见识到了洋鬼子的生活,在太平天国时期,自己也时而带兵打仗,时而筹集粮饷。他受曾国藩之托到江浙一带筹饷,来到上海,零距离接触了外国人。

那时的上海在郭嵩焘眼中是前所未见的“世外桃源”。英国人已在这定居多年,道路是“雄敞可观“,洋房高大明亮,当他来到雄伟而不失温馨的法使馆和英使馆内,看的是四周围干净的玻璃窗棂,感受的却是近代西方文明,再看看自己国家,从衣着打扮到饮食居住,哎哟,都差了好几条街。

接触到的外国人,他也由衷地感觉舒服。英国领事一见到他,先脱帽致意,然后握手问好。一位姓Smith的年轻人会说汉语,带他参观了舰艇,详细讲解,全程微笑,举止优雅。

他从未见过这么有礼貌的人,与使馆内服役的“大声喧哗、状貌狞异、气焰嚣张“的中国人,形成了对比。

郭嵩焘还喝了葡萄酒,觉得“酒味甘浓“;吃了黄油面包,觉得“甜腻可口“。这一圈下来,他不仅看到外国的坚船利炮,还看到了职分有别,秩序井然,更看到了背后的人文教养。总之一个字,赞赞赞!

这与当时其他的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还停留在“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中,鄙视外国人,更不愿意了解外国人,说他们是野兽蛮夷。郭嵩焘这样外国人点赞打call,无疑是逆天,会被臭骂成汉奸。

他的弟弟就说他心直口快,往往面责之处,直与人以难堪。 李鸿章说他嫉恶太深,立言太快。他自己也说,别人都不敢谈洋务,而我偏要谈,即便全天下的人讥讽我,谩骂我,我仍然要谈。因为中国要走对外开放,这是历史所趋!有胆子啊,郭嵩焘放到今天,肯定赞声一片,现在什么时代了,早就国际接轨了,晚清那个时代,呵呵。。。

对洋务比较熟悉,郭嵩焘干的如鱼得水,相对洋鬼子来说,满人也好,汉人也罢,都是肠子里有千百个弯弯的人,这么多的算计和小九九,虽然洋鬼子也不傻,但接触起来比较简单好办点,两年后,经李鸿章邀请,郭嵩焘再次出任苏松粮储道,第二年出任署理广东巡抚,就是代理广东省长,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

郭嵩焘:为满清鞑子背锅的一流外交家

在广东任处理对外关系时,郭嵩焘干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引用国际法,将逃亡香港的太平军首领从英国的控制下引渡回来。他还照会英国当局截留被拐骗道海外的中国人,阻止了英国人擅自在海南开矿。

援引国际法,和平且成果地解决中外争端,他在中国是第一人。用谈判代替战争,和平处理外交事务,是他的对外方针。

然而,他在广东并不是很开心,感觉处处受人牵制。与上司两广总督对付不了,和好友左宗棠反目成仇。这是白羊座心直口快惹的祸,当然这种委屈和不爽也是他难以忍受的。他再次提出了辞职,放弃了继续担任一方大员的机会。

十年后,郭嵩焘再次出山做官,担任福建按察使。

此时,他对待洋务的态度又发展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西方列强不仅仅强在船坚炮利,更是强在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国要想富强仅建工厂造轮船是不行的,而是要政治改革。

这种呼声无疑振聋发聩,大大超越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也许曾、李、张等并不是觉察不到西方富强原因所在,只是他们不敢冒大不韪挑明这件事。但是,郭嵩焘确实心里有啥说啥,他喊出了政治改革的第一声。

自然,他也被骂成了汉奸。

1875年,发生了马嘉理案事件。英国要求派大员去英国赔礼道歉,并派驻公使。朝廷想到了懂洋务的郭嵩焘。那时去英国出差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也会被骂成汉奸。

但郭嵩焘还是去了,无所谓,爱骂就骂呗,又掉不了一块肉,还能去国外看看玩玩,公费旅游。

郭嵩焘奔赴两万里波涛来到了英国。虽然年已60岁,但是白羊座善于纳新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到英国之后,他抓紧一切时间了解英国社会,了解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运转,他参加议会的辩论,观看歌剧演出,还让自己夫人在家里开party邀请各界名流,甚至尝试学习英文。

他在外国人面前不卑不亢,完全按照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宜,得到了英国上下的一致好评。

郭嵩焘拿着小本本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使西纪行》,拿到国内出版。一经问世,全国哗然,郭嵩焘又一次被骂成汉奸,说他对英国有二心。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在明目张胆地夸英国。从鸦片战争到此时,三十年过去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接受不了这种事实,沉迷于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中。

做的事多,挨的骂也多,郭嵩焘烦了,也腻了,这么大的岁数,他还不如李鸿章脸皮这么厚,六十多岁的人了,在官场上几进几出,本想一展抱负,多办实事,可惜尔虞我的复杂关系让他厌烦。

不能做事,当官还有何用?!

回国后,他便不再做官,到北京述职后 ,回湖南老家。

可是这一趟回家之路走得却是异常心酸。没有人想靠近这个出使英夷的大汉奸。

郭嵩焘说,中国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被说的人折磨,我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了,不如销了差,早点回国去。反正也已经不在乎了,功名没了,但经济方面没问题啊,捞够了,可以安度晚年了,是非功过,就任凭后人说吧!

本文作者:壮士撩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036240422987418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郭嵩焘   曾国藩   清朝   李鸿章   太平天国   左宗棠   僧格林沁   咸丰   广东   英国   慈禧太后   天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