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村上春树为何再提侵华战争?

网络整理 2019-05-22 国内新闻
村上春树为何再提侵华战争?

村上春树 (资料图)

2019年5月10日,日本杂志《文艺春秋》发表了作家村上春树的《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的事》。文中,村上春树从祖父村上弁识忆起,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家族与童年家庭生活。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村上春树披露了大量有关父亲村上千秋早年参与侵华战争的事实。

村上春树曾多次提及父亲的参战经历,而《弃猫》一文则是村上春树对父亲的“历史包袱”的全面总结。此文刊出后立刻在日本引发热烈讨论。

为此,南方周末就村上春树创作中的反战立场与复旦大学日文系副教授、村上春树研究专家邹波进行了探讨。

南方周末: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中国”的形象是怎样被再现的?

邹波:村上春树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的题目为《去中国的小船》。他在访谈中这样说过:“我是在神户长大的。神户华侨非常多。班上有很多华侨子女。就是说,从小我身上就有中国因素进来。父亲还是大学生的时候短时间去过中国,时常对我讲起中国。在这个意义上,是很有缘分的。我的一个短篇《去中国的小船》,就是根据小时候在神户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小说中出现了华侨学校的中国老师、大学二年级时认识的中国女孩、28岁时重逢的高中中国同学。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中都出现了一个酒吧老板“杰”,他是中国人,很风趣,日语流利,但从来没有回过中国。长篇小说《天黑以后》中还出现了一个遭受伤害的19岁中国女孩“郭冬莉”。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中国”是通过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加以呈现的。换句话说,这些人物有血有肉,形象真实具体,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小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认为,《去中国的小船》记录的是叙述者如何对生活中邂逅的几位中国人怀有一种负罪感的过程。

南方周末:村上春树对于战争的反思可以追溯到他小说创作的哪个阶段?

邹波:1991年初,村上春树启程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两年之后又应邀到美国塔夫兹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在旅美的四年半时间里,村上春树创作了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村上春树的创作契机源自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图书馆的阅读经历,在那里他接触到有关诺门坎战役的书籍,他写道“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正是我所寻找的题材……我决定将这场战争作为小说的纵轴之一”。普林斯顿大学的藏书使村上春树接触到日本历史教育中被屏蔽的战争真相,而最终促使他选择将战争、暴力作为主题的,主要还是源自旅美期间作为日本作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1991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50周年,美国上下洋溢着浓重的反日情绪。村上春树觉得在那样的情形下,日本人最好闭门不出。他写道:“我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那里(美国)不存在‘与己无关’撇清关系的气氛,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或多或少必须背负作为日本人的历史责任。”对此,村上春树作品的英译者、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表述得更为明晰:“正是在远离日本的美国,他开始更加清楚地看到二战的历史与日本当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美国,他才开始严肃地思考他作为一个日本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南方周末:村上春树为何会在此时公开详谈父亲的战争经历?

邹波:在发表《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的事》之前,村上春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讲述过父亲在中国战场的经历。这次在随笔《弃猫》中详谈父亲的战争经历,我认为原因主要基于两点:《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第二部问世以来,作品中关于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日本侵华的历史以及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描写,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村上春树作品中深刻反思历史的作品,再详细讲述父亲留给自己的“记忆遗产”,有助于说明作品的创作动机和主题。

2019年5月1日,日本改用新年号“令和”,笼罩在喜庆的气氛之中。他在这样的时间点讲述战争记忆,是出自一种责任与良知,提醒国民正视历史,战争的罪责并未清算,历史的重负并未消失。在日本开启令和时代的当下,关于战争历史的追忆显得更有意义。

南方周末:村上春树的反战精神源自哪里?在日本作家中,这样的反战态度普遍吗?

邹波: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反战思想较为明显的是《奇鸟行状录》与《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曾经这样讲述创作主题的转变:“回顾(我的创作),自《奇鸟行状录》开始,我的作品的确呈现出方向上的转变,渐渐失去了都市性的精致和轻松。同时,出场人物逐渐表现出要‘参与其中’的意识。”1990年代开始,村上春树的创作转为“介入”历史与现实社会。需要指出的是,村上春树“介入”历史,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接触到有关诺门坎战役以及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直接相关。村上春树不仅开始反思历史,并且思考“恶”与“暴力”的起源。村上春树的反战基于父辈的战争经历,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日本的战后作家中具有这种思想的作家有很多,例如《樱岛》的作者梅崎春生、《野火》的作者大冈升平、《真空地带》的作者野间宏、《黑雨》的作者井伏鳟二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他的小说《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揭露和谴责了右翼暴徒的行径。因此,村上春树对战争的反思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本战后派作家的精神遗产,体现出当代作家的良知。

南方周末:除了对待战争的态度之外,村上春树的政治立场大体是怎样的?

邹波:整体而言,他的思想偏向于民主主义,对“恶”与“暴力”始终采取批判的态度。当然,他的创作多采用隐喻的手法,《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弑父”,《奇鸟行状录》中从水井中穿越到208房间、用棒球棒击杀了象征着恶的“绵谷升”,以及短篇小说《再袭面包店》中以狂欢式的无厘头对抗压制,都体现了以文学对抗“恶”体制的态度与立场。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本文作者:南方周末(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63907777160858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村上春树   抗日战争   日本   南方周末   小说   普林斯顿大学   历史   大学   读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   哈佛大学   复旦大学   神户市   南京大屠杀   樱岛   奥地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