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唐代有女医生吗?

网络整理 2019-05-09 国内新闻

一说起唐朝,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军事上扫平西域三十多个国家,经济上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文化上向东辐射到日本,向南辐射到东南亚。那么唐朝医疗条件怎么样呢?

与隋朝相比,唐朝的医事职官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有效的医务管理、医疗组织、医学教育、药物培植机制。普遍认为唐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备、最发达的医疗机构。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从史料中还原唐代的医疗体系。

唐代有女医生吗?

唐朝的医疗体系

唐代宫廷医疗机构主要有尚药局、药藏局及太医署。尚药局是专为皇帝设立的医疗机构,负责治疗皇帝平时的疾病。它隶属于殿中省,由殿中监总领,殿中省掌管天子的衣、食、住、行、医及出行礼仪等。尚药局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为皇帝、皇族服务外,不经过皇帝的允许不给一般王公大臣治病,可以说是纯粹的御用机构。在这里供职的医生,在全国的从医者中品级、俸禄都是最高的。药藏局则是为皇太子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也有皇室储君专用的性质。

唐代有女医生吗?

唐代承袭隋代,设立太医署。太医署是全国医政总署,管理全国医学事务和医学教育,是集科研、医疗、教育为一体的医学机构。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医疗机构,隶属于太常寺。作为全国医务的最高机构,如果皇帝要对全国医疗、医学教育发布诏令,一般通过太医署来发布和管理。太医署本身就是医科学校,担负着为宫廷、官府输送人才的重任。

唐代有女医生吗?

在教学方面,它分为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前面三项都很好理解,咒禁科是什么呢?是不是非常神秘,根据史料记载,它是"以咒禁祓除邪魅之为厉者。"换而言之,就是要拔除邪魅鬼崇以治疗疾病。

在中国古代,医疗和占卜从创立之初就紧密联系,所以医疗中会有方术的痕迹。这四科都由医博士负责教授学生。医博士是指精通医学的医生从事教学的官职。太医署对学生的教育非常严格,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经常考试。"博士月一试,太医令、丞季一试,太常丞年终总试'医博士每月组织一次考试,太医令、丞每个季度组织一次考试,太常丞每年组织一次总的测试。

唐代有女医生吗?

学生要不断地通过月考、季考、年考,如果学习了九年,医术还是没有进步的就退回原籍,更进一步说就是回归原来的身份。但如果学生成绩优异,水平超过现任的医官,可根据情况替换现在的医官。学生毕业后,根据成绩分别授予医师、医正、医工等官职,派往各州县或任教或医病。

唐代有女医生吗?

唐代有女医生吗?

唐代的令文中有记载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我们来仔细分析这条法令,首先它证明了有女医生,其次包含了女医生的来源、年龄及要求,即是从官奴婢中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没有丈夫和孩子,并且聪慧机敏的进行选择。一旦被选为女医学生,她们就在宦官监管之下受教育和起居,学成后直接为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属于皇室成员的贴身仆从。

唐代有女医生吗?

除了女医,太医署中的医生们也要承担后宫诊病的工作。整体来看,太医署的服务对象包括皇帝、王公、百官、后宫,以及军队、官府工匠、宫人。其中,宫女、太监人员众多,专门设有患坊,由太医署的医师、医监、医正每次一人轮流值守。如果来京城的外国使者患病,也由太医署负责治疗。从这一点来看,影视剧中,在皇宫四处走动的医师确实存在,而且责任重大。

唐代有女医生吗?

孙思邈

至于神医,在大家的印象里似乎都藏在民间,或者隐居于深山之中。事实上,唐代有名的医生,如孙思邈、张文仲等,基本没有出身官方医学教育机构的。朝廷的态度是希望吸纳这些名医和名医弟子进入官方医疗系统。

唐代有医学院吗?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模式。唐代的医学校是不是彻底改变了传统师带徒的情况呢?官方学校在唐代医学教育中是否占据主要份额和主流地位?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中央与地方医疗困局的根源,民间的医疗需求极大而医疗资源又分配不均。

唐代有女医生吗?

太医署中的医学生(包括药园生)编制才九十余人,地方医学生每州也不过一二十人,对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所以,尽管官方医学教育分科细致、考核严格,水平较高,但是它只是整个社会医学教育体系的一小部分,师带徒和寺观教育仍然占很大比重。

师带徒,代表着医学的师承关系,很多时候还是家学,父子孙多代行医。寺观教育,包括佛寺和道观,唐代佛寺、道观有多元功能,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是文人士大夫的社交舞台,以及市民的公共空间,所以这里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包括医学。

唐代有女医生吗?

中央由太医署主持总体医疗事务和医学教育,地方州一级的单位都设有官方医疗机构,主其事者是医博士,他同时也是地方医学教育长官,领导着十到二十名医学生在全州范围内治疗疾病。可以看到中央与地方医疗资源的差距,这是唐代医疗困局的第二重含义。

基层民间医疗的发展

我国古代疾病疫情多发,经常有大规模的疫病爆发,它们对社会造成深重的痛苦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唐代亦不例外。关于瘟疫的记载,从贞观十年到大顺二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共发生过二十多次,主要发生在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流动性大,瘟疫发生几率也大。我们讨论这样大规模的疫病,目的在于观察极端病情之下的医疗状况和应对措施。

唐代有女医生吗?

史料记载,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神龙三年春,"自京师至山东疾疫,民死者众”;大历初"关东,人疫死者如麻";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太半"。

尽管唐代医疗机构如此完善、发达,仍然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关键是不均,官方与民间医疗资源不均,中央与地方医疗资源不均。从机构的设立上看,太医署的主要服务对象就局限在宫廷。只有在全国性的大瘟疫时,太医署才会履行外出防疫的责任。

唐代有女医生吗?

但是,这些医生和药物给予的支援并不足以应对民间的需求。于赓哲先生做过一个计算:根据开元二十七年敕,十万户以上的州设置医学生二十人,十万户以下设置十二人,再加上医学博士、助教各一人,那么人口在十万户及以上的州拥有医师二十二人,十万户以下拥有十四人。而唐代一户有4-5口,人口总数除以医生数,大约两万人才拥有一名医师。这一数字非常惊人,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到医疗资源的窘迫,可以肯定地说地方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当地平民的医疗需求。这就是唐代医疗的现实。

唐代有女医生吗?

在此情况之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此处以悲田病坊为例。什么是悲田病坊?我们更侧重的是病坊,它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它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的底层群体。病坊出现的时间,有武周说和贞观说,分别以《太平广记》和敦煌文书为依据,大致就是在唐代初期,病坊的所属关系较为复杂,有两种情况存在,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

唐代有女医生吗?

如果综合起来推论,可能的情况是:国家在诸州设置悲田坊、病坊的同时,佛教寺院也自办悲田坊、病坊救助病贫。比如像《太平广记》中的洪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当然这只是财力雄厚的少数寺院,不是每个寺院都能办得起。从病坊的出现,可以看出统治阶层推行仁政,企图缓和社会矛盾;也可以看出佛教走进人间,救助贫病的思想。这里不仅有病人还有贫苦的人,他们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唐代有女医生吗?

​与医疗能力强大,人手、设备、医药充沛的太医署相比,悲田病坊专业水平低、影响力有限,但是它表现出的开创性意义非凡。它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具体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医疗分配严重不均的前提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

唐代悲田病坊的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继承,五代时期设置"悲田院""养病院";宋代有"福田院"安济坊金代设立"普济院”;元代和明代有"惠民药局";清代设置"养济院、到民国时期有"救济院"等慈善机构,它们对于社会医疗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高广银(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63946786078772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唐朝   经济   隋朝   不完美妈妈   文化   孙思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