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赵树理文学奖彰显时代气息”系列报道之十三】民俗文学作家白占全:用“心”书写中国乡村故神话人物附身记事

网络整理 2017-06-29 社会新闻
(原标题:【“赵树理文学奖彰显时代气息”系列报道之十三】民俗文学作家白占全:用“心”书写中国乡村故事)

作家白占全。

  

“莫言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作家是用笔讲故事的人。从这一点上来看,我省作家白占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讲述者,仅仅根据一首流传于家乡、歌词只有几十个字的民歌,用了半年时间,就创作了一部近30万字的5长篇小说《下柳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选,白占全的《下柳林》获长篇小说奖。2017年4月20日,根据白占全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下柳林》在太原市横店影城首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一个作家,应该主动适应新常态,塌下心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感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踏踏实实地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故事,从人民群众的语言精华中汲取营养,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创作出鲜活的、接地气的、人民群众所喜欢和接纳的精品力作。”6月16日,白占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品力作是历史赋予作家的光荣使命。”

一个没写过小说的人,写了部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

  现任吕梁市柳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办主任的白占全1963年出生于柳林县高家沟乡白家山村,是土生土长的柳林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白占全从吕梁最高学府吕梁师专毕业后,在柳林一所乡村中学做了语文教师,之后调入柳林县教研室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后来又调入文化系统,先后担任柳林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大大,后进入柳林县委宣传部。  这期间,因为爱好写作,白占全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文章,出版了《吕梁民俗》《贺昌传》《村官陈步亮》《东征中的刘志丹》等十几部作品,总计近700万字。白占全本人也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散文学会理事、吕梁市作家协会副大大兼秘书长。  《下柳林》是流行于吕梁市柳林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首民歌,讲的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柳林一名参了军的小伙子与一位农村姑娘的爱情故事,在当地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关于《下柳林》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的发掘提升,之前在柳林说了好多年,不少有识之士都为此做过努力,柳林县文学协会还就此在永济召开的年会上做过专题座谈研讨,但一直没有人真的拿起笔去动手书写这段历史。”白占全告诉记者,永济年会两年后的一天,柳林县文学协会在阳泉召开年会,中午吃饭时众人再次谈及应该创作一部以《下柳林》为名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一事,白占全大学时的老师、吕梁学院中文系教授康序当着众文友的面,强行把这个重要任务分配给了他。  在这之前,白占全的作品基本以民俗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散文为主,还没有涉足过小说领域。“我当时连小说也没写过,因此觉得自己实在难当此任,便再三推辞。但康老师和众文友都端起了酒敬我,却之不恭,我只得喝了酒应承下来。”回忆自己当时被将军的情景,白占全露出了笑容。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白占全历来重承诺,言出如山,既然喝了这杯酒,就觉得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好好歹歹要写出来”。阳泉回来后,他就开始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思考创作步骤。  其实,白占全之所以敢喝了这杯酒,心里还是有一定的底的。“我对柳林的抗战史比较了解。10年前,我在北京采访过离石抗日自卫总队指导员、离石武委会主任高合年,还采访过离石武工队队长、县委大大王大昌及部分柳林籍老八路和抗战见证人。后来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高春平整理抗战口述史,来柳林采集抗战资料,我陪着他们采访了好几天,其间搜集和积累了不少抗战期间柳林人鲜为人知的故事。另外,我创作《小北京》时,也采访过不少抗战期间柳林人的故事。可以说,真正动笔之前,我脑海里已经有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和沉淀,这为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两部吕梁山区题材作品,探索乡村现实小说创作之路

  长篇小说能够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多方面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因此,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为“时代的百科全书”“一个民族的秘史”。白占全认为,长篇小说是一种写作难度比较大的文体,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相对应的,其情节设计、人物塑造、语言叙述、思想寄寓就比较错综复杂,把握起来难度很大。  “《下柳林》民歌流传相对更广的三个版本,都是真实的爱情故事,但人物只有男女青年两个,情节也很简单,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要在民歌的基础上创作长篇小说,三个版本都无法使用,即使是把三个版本民歌的歌词都糅合到一起,也无法使小说立起来。我只能以民歌为线,重构长篇小说的故事框架、故事元素和艺术形象。”白占全说,刚应承下来创作长篇小说《下柳林》时他心理压力很大,但等他脑海里搭建好了小说的框架,想到用明暗两条线把小说贯穿下来,再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去表达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和爱恨情仇,从而全面展现柳林人民与日伪艰苦卓绝斗争的主题时,他眼前豁然开朗起来。  《下柳林》2013年创作完毕,2014年7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选,小说《下柳林》的责编、北岳文艺出版社编辑陈学清获得了优秀编辑奖。白占全非常感谢陈学清,因为陈学清审稿很细,“看得非常认真,错别字、不通的语句以及一些不合适的表述,都给我调整了过来。”他表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就能遇到陈学清这样优秀的编辑,感觉“很幸运”。  从民俗文学、传记文学到长篇小说,这种创作艺术形式上的转变,对白占全的创作方向有了很大的影响。《下柳林》之后,白占全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肥田粉》,经省作家协会专家组审读,列入“三晋百部长篇小说”原创长篇小说,正在出版,目前他正在进行第三部长篇小说《水磨坊》的创作。《肥田粉》和《水磨坊》均为以吕梁山区真实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  文学评论家杨占平认为,白占全是在努力探索一种乡村现实小说创作的路子,一种能体现出他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他的努力已经收到了成效。

三十年行走民众之间,走进第一现场去寻找素材

  “习大大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一名作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情入,带着心,动真情,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获取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节。”白占全表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就像鲁迅先生的鲁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边城、贾平凹的商周、张承志的西海固一样,他们的作品都有地理和精神的符号意义。一个作家有了这样一个扎根的地方,才可能真正写出好作品。  白占全从事创作三十年,无论是民俗文化的研究、散文创作,还是纪实文学、长篇小说的创作,均得益于深入生活。三十年来,他走遍吕梁山区的沟沟壑壑,经常行走在普通民众之间,感受民众的生活,在民众生活的第一现场去寻找素材,反映家乡的历史故事和现实变迁。“小说中许多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都来源于我一次次的住村感受,来源于我与老百姓的一次次的深切交谈,这些宽泛的生活,点燃了小说创作中的诸多细节,再通过广阔视野将小说的意义扩展开来,从而打通历史与现实、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创作出一个个故事的多重意蕴。”  第一次写小说就获得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白占全坦言,获奖对他来说更多的是鞭策和动力。“不管获奖还是不获奖,只要一直前行就好。我历来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文学创作,在于坚持和毅力。只有坚持,不间断地去思考,不间断地去创作,才会有进步。如果停顿不前,那肯定就会一事无成。”  《下柳林》电影虽然还没有在柳林公映,但柳林人几乎都通过微信等网络传播方式看过了片花,听过了主题曲。朋友们很为白占全自豪,白占全自己却一点也不敢骄傲,“柳林乃至吕梁是藏龙卧虎之地,身边比我文笔好、比我写的作品好的人大有人在,我仅仅是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向前走了一步,今后还要一边摸索一边学习着前进。”白占全谦虚地说。

本报记者高桦文/图

(原标题:【“赵树理文学奖彰显时代气息”系列报道之十三】民俗文学作家白占全:用“心”书写中国乡村故事)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