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网络整理 2019-05-21 国内新闻

在我国,人们对于关羽的崇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关帝庙,甚至有些佛教寺院,还把关羽、关平父子以及周仓三人的像供于山门殿内;在一些道教寺院、城隍庙、东岳庙内也有关羽的造像或牌位。北京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历代帝王之外,还专门设有关帝宫,将关羽和历代帝王等同视之。简言之,在很多宗教祭祀场所内都有可能找到关羽的身影,这种情况举不胜举。对于上述这种对关羽的崇拜,人们一般认为是因为关羽的忠义。但除关羽的忠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关羽的这种忠义具体体现于何处,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如此崇敬、爱戴呢?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说到对关羽的崇拜,首先是对这个人物的接触。关羽是历史人物,也是演义人物,而历史任人打扮,对人物的接触者其实并不侧重于是历史还是演义之辩,而侧重于人物之精神。从宋代较为零散而又普遍的“说三分”开始,汉末三国中的形形色色影响着历史发展的人物就开始深入到平民大众的脑海,从略偏于民粹主义的角度讲,人们对于关羽的认识、对于关羽精神的品评甚至到高度赞扬与崇拜,也就从此开始了。再到元末平话作家罗贯中的著作《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又为读书人和士大夫阶层打开了新的视野,换了新的角度,尽管甚至有人认为:“野史芜秽之谈,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焚之可也。”(明代汪珂玉《珊瑚网》)比如,清代,毛宗岗对关羽的评价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在《三国演义资料汇编》中有统计,唐代歌颂关羽的诗词有一首,至宋元时期增至十五首,至明清又增至百余首,且歌颂关羽庙(关帝庙、关帝宫等)的诗词占到了歌颂蜀汉人物宫庙诗歌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且大多数诗的主题精神均以忠义为主。尽管后人总结关羽有五德,即: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但是最突出的还是忠与义。忠与义虽为二德,但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侧重,且有时“忠义”是二德合为一德的,但不管如何区分,忠义与关羽形影相随。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从《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里的誓言:“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刘、关、张三人暨关羽本人忠义思想的最初发端。其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即忠义二字的体现——忠于君,义于民,二者均是益于国家和社会之事,不可偏废一端,这也是之所以忠义二德能够合二为一的原因。而关羽一生也是在践行这个誓言。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在关羽保护两位皇嫂并寻找刘备时,张辽曾问关羽:“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何如?”对此,关羽回答:“我与兄, 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这是在关羽的理念中,兄弟之间的“义”上升到君臣之间的“忠”的体现,让人称奇的是,这种双重关系出现在一对人之间,可见,关羽其实对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是结合不同的处境与身份来一分为二地看的,而这种一分为二也就说明他能将忠与义两者都兼顾。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例子:在古城张飞误会关羽时,他说:“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张飞心直口快,他不先说二哥关羽背信弃义,抛却大哥不顾,而是讲出“忠臣不辱,大丈夫不事二主”这样的大道理。可以这样分析,常言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尽管张飞心直口快,有口不择言的可能,但是这样的话足以触动二哥关羽。因为它无形当中应和了关羽臣子之忠为重,兄弟之谊次之的价值观。对此,毛宗岗评曰:“盖有君臣,然后有兄弟。君臣之义乖,即兄弟之义亦绝。衣带诏之公愤为重, 而桃园之私盟为轻。”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关羽之义表现的最为矛盾的是,曹操因赤壁之战败北,经华容道逃回许昌,关云长义释曹操一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写道:“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曹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然而就是曹孟德的一句话提醒了关于长,关羽是重义之人,听此言怎能不心生犹豫?抛开故事情节,单从言语交际的策略上来讲,曹操恰恰在此利用了关羽的以义为重的价值观。就看上面引述的这三句对话,其中就大有滋味可品:其中“岂敢以私废公”六字显得理直气壮,可经过曹操说的第二句话之后,实施结果又怎样了呢?当然是众所周知,关羽确实是“以私废公”了。有人说,性情中人难成大器,因为这样的人会为诸多恩情、义气所纠缠,陷入恩情和义气交织的迷魂阵中,无法自拔,犹豫不决,丧失时机,难以成事。甚至也有人说,恩情、义气与所谓责任会成为一个人懦弱退缩、散漫懒惰的借口与缘由。而关羽在此陷入的纠缠是什么呢?当然是对汉室的忠、对兄长刘备的义,以及曹操对其的恩,在此三者之间难以权衡。或许有人会说关羽在此没有做出极快的反应、果敢的判断、正确的权衡,在多种“义”之间难以抉择,冲昏头脑,最终放虎归山。而我要说:子非云长,安知云长之纠结乎?况且,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已经夜观乾象,断定出曹操“未合身亡”了,这可看成是对关羽放曹一事的注定与缓和吧。但不论以怎样的态度进行评价,故事中的事实确实是关羽以一己之小义损害了大忠。然则,尽管这是关羽的一个特例、一个不可称颂之事,但也就是在关羽这种关于忠义与感恩的抉择与迷乱中,更显出他对于“义”的重视,为“义”而生。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在关羽人生后期,走麦城被捕和被斩于林沮之时,有这样几句话成为了关羽最后的呐喊,也是其忠义的最后极力体现。比如,东吴代表诸葛瑾对关羽进行劝降,关羽的态度是:“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若城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宋代文天祥的诗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就是忠义之节,浩然之气的体现,古来豪杰略同。紧接着,在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等人被擒之时,孙权对关羽说:“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 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这是威武不屈的体现,就连孙权也说:“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尽管孙仲谋的这句“评语”有施软之嫌、劝降之意,但若不是关羽的言与行当中效忠尽义的体现,孙权的“评语”也是没有根据的。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在此回中,在关羽被害之后,又紧接着“引用”(我认为有罗贯中杜撰的可能,特别是第二首,文采稍逊,故在此加引号)了两首“后人叹曰”的诗:其一:“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其二:“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加之前面那句读起来令人沉寂、哀婉的、略似于现代悼词的话:“于是关公子皆遇害,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也。关公亡年五十八岁。”这一回整体让人读起来感到无比的苍凉但又荡气回肠。时穷节乃见,的确,故事在此将关公忠义的表现推到了最高峰,随后就此停止。不论这是历史也罢,传闻也好,作者对人物价值观与情感的把握、以及对读者情感的调动做得恰到了好处,是妙笔也!正如有人评价:“关羽没有能够夺回荆州。他把一腔热血抛洒在了荆州的土地上,同时也把忠于职守、忠于自己的事业的精神和品质留给了后人。”如是也。

浅谈关羽之“忠义”与对其的崇拜

上述诸例是关羽之“忠义”的突出体现,以及对其的解读,不言而喻。到底是忠义代表了关羽,还是关羽代表了忠义?这个问题貌似有趣,但也有些无味;总之二者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忠义”虽为大德,但单是“忠义”,关羽这个人物未免有些缺少立体感,加之华容道放曹的矛盾与有些被义气冲击得失去原则,以及失荆州时刚愎自用、麻痹大意的表现等等,立刻让关羽这个人物丰满起来了。从而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之常情的人,而不是被神化的、虚构的人:这样就易于大众对这个人物的接受,认为他是同样会出差错的、同于常人的人,而他独特性格与鲜明的价值观的体现,又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大人物。在民间,关羽被奉为“武圣人”、“武财神”、“三界伏魔大帝”和“护法伽蓝菩萨”等;在皇家,关羽又多次被历代帝王追加谥号。上文中已经讲过忠义二德合二为一的原因,由此观之,它既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也代表了民众的诉求,而关羽又是忠义的代表,故而产生了对于关羽跨地域、跨阶层、跨宗教等等的长久以来的广泛崇拜。

本文作者:萌小糸说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26795642555648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关羽   曹操   张飞   三国演义   刘备   历史   关平   张辽   三国   水浒传   诗歌   道教   毛宗岗   明朝   罗贯中   赤壁之战   清朝   宋朝   读书   春秋   果敢   佛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