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信息网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网络整理 2019-05-17 国内新闻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千百年来,石头、木竹和泥土等一直是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其中生土建筑在中国产生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佐证与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历史遗存和古籍文献之中,可以看到大量以土为材的营建遗迹和详细记载。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传统生土营建工艺的历史发展脉络


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21世纪初期世界上约有1/3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中。生土建筑发源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干燥少雨,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目前我国生土建筑民居多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西南、华东、青藏高原、新疆、华中、华南等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分布现状

中国生土建筑的三大类型

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不同,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施工技术和建筑风格上也各有特点,在我国生土建筑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1、窑洞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黄上高原的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一是在天然的山崖开挖洞穴,街道另一侧没住民居的。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另一种是带天井庭院的下沉式窑洞。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2.夯土建筑

分布在中国沿黄河以北的干旱地区,如河北省、东北三省一些地区和内蒙古等地。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这些地区冬季气温低,而土是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夯土的施工技术可以用在建筑的许多部位,南方的板筑墙体甚至可做到二层楼高。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墙早在远古时期就把这种技术成果用在了墙体、堡垒、城墙等。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用夯土方法修筑城墙。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到汉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墙的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称为“纴木”,这种做法上至汉长安城,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代还在使用。


3.土坯建筑

中国北方的土坯技术是典型的构造方式。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天然的、干燥的土坯砖是由粘土,草泥胶合在一起用手工在砖模中制造的。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代替土坯、土夯墙体,使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逐渐走向消亡。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大批中国农村的土坯房早已无人居住,政府也开始进行了大面积的拆除。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墙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生土材料的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致使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土生建筑似乎早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但也有一些生土建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摇撼,依然完好无损。比如福建土楼,它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顶峰。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民居与环境完美集合与自然相拥,这种材料拆除重建后可以重新使用。施工工艺简单易学,可以实现就地取材,夯土建筑因为其物理特性有着冬暖夏凉的特点。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墙建筑重新被有识之士关注,夯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设计师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施工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优势互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夯土墙建筑在一些地方重新复苏焕发了生机。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一、马鞍桥灾后重建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博士后万丽和她所在的团队,通过对传统生土建筑进行改良,大大提高夯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并将巩固抗震夯土农宅的技术传授给村民。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马鞍桥灾后重建项目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2016国际生土建筑大奖。

二、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北京建筑大学穆均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吴恩融教授的指导下,用性价比最高的当地传统建造技术设计了这所小学,“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凭着“高科技,低技术”的创新设计,夺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颁发2009年国际奖项。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在建筑材料使用上除了少量钢构架、玻璃、聚苯乙烯保温板外,全部就地取材。如土坯砖、毛石、茅草、芦苇、麦草、木料,小青瓦(当地手工烧制的青灰色瓦)等。由于设计方案所使用的建筑技术本身简单易行,且是当地传统手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全部是本村和周边的能工巧匠。

除平整土方所必须的挖掘机外,所有工具均为当地农村常用的手工工具。如铁锨、䦆头、泥膜、手锯、斧头、木椽支架等。建筑造价远远低于常规建筑造价。

三、深圳中国杯帆船会所餐厅

极致夯土墙也能演绎气质非凡的东方山水意境,室内设计师琚宾在这个夯土墙作品中,将“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溶、共生,以此作为设计语言用于空间表达。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墙建筑不止在农村,同样在城市中也能得到合理的设计和运用。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新式的夯土墙,除却暗含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生态环保、防水抗震、耐久等等外,还更美观。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建筑在国外

最长夯土墙建筑

由Luigi Roselli Architects 建筑工作室设计的最长的夯土墙也在澳大利亚诞生。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230米长的的夯土强蜿蜒整个山丘的边缘,而拥有12户住宅单元的住宅足够提供整个牧场人员的短期的住宿。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450mm的夯土外墙依靠山丘而建,即使处在亚热带气候,这个建筑具备非常好的热工性能,依然可以保持室内空间的凉爽。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墙由富含铁的砂质黏土混合了邻近河流中的砾石建成。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山丘上建造的金属亭子提供了临时的纳凉地点。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在舒适的室内空间中,设计师没有过多的粉饰,而是朴实的反映了墙体的材料组成。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夯土墙别墅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当人们经过现代文明洗礼,充分享用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好处,却也开始承受过度开发的恶果,其中有部分人因此开始思索与反省工业革命及现代生活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环境,乃至于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始崇尚返朴归真的自然建筑,提倡重新向自然学习,回归自然简单、环保的生活,生土建筑在现代化的改造中得以存留。


来源:HND战略研发部李金安

1000多年过去了,生土建筑为什么依然这么牛?

本文作者:HND东方农道(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51039224755046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建筑   设计   农村   历史   技术   大学   内蒙古   木竹   河南   深圳   经济   考古   福建土楼   河北   汉朝   设计师   英国   澳大利亚   文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